您的位置: 首页 » 佛学漫谈 » 佛教文化 » 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(1)
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(1)
编辑:蓁山观音寺 日期:2018-12-24 06:00
中国人素重礼仪,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。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,不仅特殊,而且颇具神秘色彩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,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。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,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,这种情况在教内也时有发生。因此很有必要对佛教称谓作一简要的介绍,以增进教内外人士的相互了解与合作。另外,佛教称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,至今仍时时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对它进行研究,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佛教的认识,并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,使之规范化、通俗化。这对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,促进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一、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

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份性称谓、礼节性称谓;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,前者用于文书、信函之中,后者用于日常生活、人际交往之中。

(一)身份性称谓

身份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份称谓、职务性身份称谓。

1、戒律性身份称谓

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。四众指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尼。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,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、最常用的书面称谓。

比丘:又称绊刍、乞士等,特指受过具足戒(比丘戒,约250条)的男性出家人。俗称僧、大僧等。

比丘尼:又称绊刍尼等,特指受过具足戒(比丘尼戒,348条)的女性出家人。俗称尼、二僧等。

据戒律规定,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,可穿三衣(袈裟),具有收徒、授戒、传法、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。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之间。

沙弥:特指已剃度、受过沙弥十戒,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,年龄多在7岁至20岁之间。但20岁以上、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。

沙弥尼:特指已剃度、仅受过沙弥十戒,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。

式叉摩尼:又名式叉摩那,义为学戒女。特指准备受具足戒、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。

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。一般来说,男称为僧,女称为尼,相对于在家信众都可称为师傅。

优婆塞:译义近事男、清信士,特指皈依三宝(佛法僧)、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,俗称居士。

优婆夷:译义近事女、清信女,特指皈依三宝、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众,俗称女居士。

以上为佛教的在家二众。他们可受三皈、五戒、八关戒斋、菩萨戒等,具有供养三宝,修学、护持、弘扬佛法的义务。

此外,以上七众还有以下一些称谓:

沙门:亦称桑门,意为息心修道。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,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。

和尚:亦称和上、力生等,意为“亲教师”或师傅之义。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。后来俗化,泛指男性出家人。

尼姑: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。

僧伽:简称僧,意为和合众,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。后与道士相对,泛指佛教出家人。

头陀:译义抖擞,特指一类修12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。

行者: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、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。后泛指云游僧、禅僧或修行者。

缁素: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。因过去僧服多为缁(黑)色,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(素色)衣服,故以缁代指僧人,以素代指俗人。

居士: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。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,转而为佛教所用,意为居家修道之士。

白衣:印度属热带地区,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,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。

在家人:与出家人相对应,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。